豫剧

索海燕

  


   在河南省将近二百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有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不花国家一分钱的民营剧团,八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广大城乡,演出2500多场;八年来,他们由刚开始只能演出四、五个剧目,到现在能演出20台不重样的大戏;八年来,他们从建团之初只有十几个戏箱的物资,发展到现在拥有90多个戏箱的演出装备;八年来,他们还清了筹建剧团时的数十万元借款,而且有了资金积累;八年来,他们在曾经演出过的地方留下了很好的声誉,有的台口已经成为他们经常演出的基地……这个剧团,就是以青年表演艺术家索海燕为团长的河南海燕豫剧团。担任外交事务团长的是她的丈夫冯顺英。
自幼就是小戏迷
索海燕()是河北省磁县人,生于1967年。此地临近河南安阳,生活习惯同于豫北,老百姓爱看豫剧。索海燕自幼就是一个小戏迷,做梦都想演戏。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她就是学校的“文艺尖子”。放学后,只要高音喇叭播出戏曲节目,她就站在电线杆旁边听,广场上只要有锣鼓响,她就挤进去看,全神贯注,如痴如迷,常常忘记吃饭。1976年,磁县戏校招生,索海燕考入了这所戏曲学校,圆了她渴望唱戏的梦。
戏校虽是县办,但很正规,招来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其中就有索海燕当年的同学后来结成夫妻的冯顺英。
戏校的老师多数是从剧团退下来的老艺人,他们懂戏会戏,经验丰富,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各种基本功,一样不能少;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必须做得一丝不苟,准确到位。在这种艺术氛围相当浓郁的环境中,索海燕练就了扎实的文武双全的基本功。
1981年,索海燕和冯顺英从磁县戏校毕业后,一起被分配到磁县豫剧团当演员。1985年,一起调到邯郸市东风剧团。1992年,一起以尖子人才调到河南省济源市豫剧团。1999年,他们又一起从济源市豫剧团辞职,组建了海燕豫剧团。风风火火,坎坎坷坷,转眼之间,这对夫妻已在欢乐与艰辛并存的戏剧道路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为了艺术,索海燕和冯顺英甘苦与共,相濡以沫,为了艺术,他们无怨无悔,同闯难关。
有幸拜师常香玉
  索海燕上小学时,就知道戏剧界有个了不起的演员名叫常香玉,她在广播中多次听到过常香玉那些令人陶醉的唱段。她还听说,常香玉不只是戏演得好,而且爱国爱民,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用她的演出收入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了一架飞机。常香玉在年轻的索海燕的心灵深处,竖起了一座高大的丰碑。她长期怀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什么时候能见到自己崇敬的常香玉呢?哪怕能跟常老师说上几句话,也就心满意足了。
   时间在期待中一天天逝去,索海燕从10岁开始,整整等了14年。1991年,她终于见到了常香玉老师。这年6月,索海燕在“梨园杯”全国豫剧演唱大赛上荣获金奖,给她颁奖的正是常老师。她看着常老师慈祥的笑容,紧握着常老师那双柔软而有力的手,幸福的暖流立即布满全身,此时,她激动得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
后来,索海燕听说常香玉大师设立了一个奖励河南地方戏曲优秀人才的“香玉杯艺术奖”,心中涌起了参赛的愿望,由于胆怯,她不敢贸然申请。常香玉知道了这个情况说:“机会是均等的,条件是相同的,应该不拘一格选人才,索海燕符合参赛条件。”常香玉明确的表态,促使索海燕积极报名,参加了1996年第六届香玉杯艺术奖评选。
虽然现在索海燕能演《花木兰》、《大祭桩》、《拷红》这些常派的经典剧目,而且演唱相当精彩,但在10年前,对这些剧目的把握还不大到位,她参加第六届香玉杯艺术奖评选演出的剧目是崔(兰田)派的《桃花庵》、陈(素真)派的《宇宙锋》。索海燕精彩的演唱,给常香玉和评委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常香玉和评委们投了索海燕的票,1997年6月,她捧回了由杨尚昆题写杯名的金光闪闪的“香玉杯”。这一次参赛,使索海燕经受了锻炼,而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常老师这样宽容,这样大气,作为豫剧界的一代宗师,常香玉没有任何门户之见,能够一视同仁地重视不同流派的人才,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风范啊!
1998年6月6日,是索海燕终生难忘的一天。这天上午,常香玉收索海燕为徒的仪式在郑州河南饭店多功能大厅隆重举行,主办单位是河南省文化厅、省文联、河南日报社和济源市,这些单位的主要领导都亲临盛典。那天,常大师穿了一件鲜艳的紫红色上衣,使她显得更加精神矍铄。按照仪式的程序,索海燕要向常香玉三鞠躬,随着司仪赞礼的声音,索海燕的腰弯得很深很深。
  时年75岁的常香玉大师,在收徒仪式上发表了语重心长的讲话,她说:“我所以收索海燕为徒,因为她是一个品德良好、艺术素质优秀的青年演员。我愿意把我会的东西传授给她。海燕要记住‘戏比天大’这句话。作为农民,要把地种好,作为工人,要把工做好,我们作为演员,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条件,都要把戏演好,要用我们的表演艺术回报人民,要对得起养活我们的衣食父母……”
此时,刚及“而立”之年的索海燕,眼含热泪,频频点头。如今,时间过去了九年,常大师那掷地有声的教诲,仍在索海燕的耳畔回响。
创业伊始百事艰
对于一位年轻的豫剧演员来说,能够成为常香玉的入室,是件非常荣耀的事。但是,拜师常香玉后的索海燕却陷入更大的困惑。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处于低谷状态的戏剧演出形势,使许多剧团很不景气,艺术水平较高的济源市豫剧团也不例外,剧团演出场次很少,演员工资不高,有时还不能按时发放,大家在吃“大锅饭”,人心涣散,举步维艰。索海燕回忆当时的处境时说:“作为一个青年演员,没戏唱的日子实在太难过了,天长日久,慢慢不久生锈了吗?自个的艺术也就耽误了!”形势、环境的逼迫,使她和冯顺英萌生了自己办团的设想。
组建剧团,说起来容易,办起来却不是那样简单,资金、演员、设备、排练场地、演出市场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解决。就在他们犹豫不决之际,索海燕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了常香玉老师。
常香玉鼓励索海燕说:“你既然决定这么做,就大胆去干。我以前不是办过香玉剧社吗?”
常老师的话,让索海燕下定了决心。她想,无论多么困难,也要把剧团办起来。
当索海燕把她决定办剧团的想法说给家人时,他们反对索海燕办剧团,比当初反对她学戏要坚决得多。
亲友们认为,二十多年前索海燕学戏的时候,戏剧还是一项“热门”艺术,目前,无论剧团怎样困难,索海燕凭着自己的能力,还端着“铁饭碗”,现在要扔掉“铁饭碗”,万一剧团办砸了,只怕连“泥饭碗”也端不上!
任凭亲友们怎样劝说,性格坚强的索海燕认定了要破釜沉舟。她想起一首叫做《潇洒走一回》的歌曲,人生难得几回搏?自己办团,即便不是潇洒走一回,甚至前进的道路上铺满荆棘,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索海燕是个处处要强的年轻人,她说,要办剧团就要办最好的,不能像有些草台班子,花个三五万块钱凑几个人就去演出,戏装破破烂烂,舞台灰灰暗暗,做戏马马虎虎,剧情平平淡淡。那不叫艺术,完全是糊弄观众。她抵押了房产,东拼西凑,借来了30万元,作为办团的启动资金,这是一个让她倾家荡产的数字。
有了资金,购买演出服装、幕布道具、灯光音响,招收了五十多名演职员,一切大体就绪,不料,想像不到的倒霉事接踵而来。
冯顺英开着用两万元买来的廉价吉普车,上面坐着索海燕,在省城刚刚办完演出执照,一个无赖开着一辆奥迪车从吉普车后面快速冲了过去,奥迪车右侧挂擦了吉普车,出现了一道划痕。分明是奥迪车违章,车上下来的两个彪形大汉扭住冯顺英亮出了拼命的架势,强令冯顺英赔钱。无赖欺侮外地人,纵然有理说不清。两个无赖小人讹诈了冯顺英800元钱,驾车绝尘而去。
被人讹诈,还是小事,1999年冬天,就在剧团刚刚组建两个月的时候,出现了比遭受讹诈更为揪心的人命关天的大事。
负责联系演出的一名工作人员突然死于心肌梗塞。
观众是剧团的“上帝”,演出“台口”是剧团赖以生存的平台。联系演出台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海燕豫剧团的外交经理仲国柱就是联系“台口”的能手。
仲国柱体态很胖,能吃能喝,办事爽利,外交能力很强。索海燕没有想到,一个精力充沛、活蹦乱跳的中年人,昨天还一切如常,今天怎么会离开人世?这突然出现的大祸,让索海燕猝不及防。
死者的家属认为,仲国柱是海燕豫剧团的工作人员,他是在为剧团联系台口的过程中死亡的,即便是猝死,剧团也必须对此事负责,否则,就跟剧团没完。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索海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望,她对继续办团几乎丧失了信心,对自己的未来也几乎丧失了信心。
近日,索海燕回忆起八年前发生的这件事,仍然显得无奈地说:“那段日子就像在刀尖上过的一样。天下着大雪,刮着北风,地面泥泞,路断人稀,她和丈夫顶风冒雪,跑回老家,把宅基地便宜卖了,作为给死者家属的赔偿。”
索海燕毕竟是索海燕,虽然遭受这样大的挫折,她和冯顺英终于从这次灭顶之灾中挺了过来。她想,人都想走直路,但道路毕竟是弯曲的。世上一帆风顺的事很少,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要干成一番事业,就要不断克服困难,如果一件祸事就把自己压垮,那岂不成了懦夫?对,还是挺起腰杆,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在以后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难以尽述,但比起死人这件事,算是小菜一碟,就不足挂齿了。
艺术质量是关键
台下的索海燕,衣着简朴,素面朝天,少言寡语,低调处事,人们很难看出她是一位浑身是戏的豫剧演员。在舞台上,索海燕仿佛勇士上了战场,冲锋陷阵,百般武艺尽得展现。索海燕的嗓音很好,而且耐唱,她能演豫剧旦角中五大流的戏,能主演二十多出大戏,京剧名段也唱得很好。这不仅是天赋,这种才能是天长日久用刻苦的学习和勤劳的汗水换来的。
在常香玉的年轻一代的学生中,索海燕演常派戏最多。仅以《花木兰》为例,这出戏经常是她每到一地的“戏”。花木兰这个角色以花旦和武生应工。剧情并不复杂,常香玉大师演红了这出戏主要是以传递花木兰的神韵和脍炙人口的唱段取胜。在跟常香玉学戏时,她发现老师总是很投入,演唱时总能很快进入角色,发音吐字很讲究,气息、共鸣也掌握得很好。常老师说,元朝皇帝追赠花木兰为“孝烈将军”,“孝”是她替父从军,奉养双亲,“烈”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塑造花木兰这个人物时,必须吃准、吃透这一点。索海燕每演《花木兰》所以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是她准确地塑造人物、用优美的唱腔抒发人物的内在感情所致。
索海燕演出的《宇宙锋》是陈派戏。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期,陈素真大师被错划为后,曾在河北省邯郸市东风剧团传艺多年,当时的青少年学生学会了她的代表作《叶含嫣》、《宇宙锋》和《拾玉镯》等名剧。陈素真所以在中年以后常演这些以做功为主的剧目,是因为她青年时期坏了嗓子,即所谓扬长避短吧。她在《宇宙缘》中扮演以青衣应功的主角赵艳容,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索海燕学会了这出戏,而且常演这出戏。这出戏最难的是赵艳容装疯,在表演过程中,赵艳容要让赵高看到女儿确实是疯了,同时要让观众看到这种假装的疯癫是对秦二世残害忠良的反抗。《宇宙锋》的身段、指法、眼神、语气都很讲究,难能可贵的是,索海燕能够演的分寸恰当,生动感人。
在豫剧五大名旦中,崔兰田号称“悲剧之星”,她的四大悲剧《桃花庵》、《秦香莲》、《卖苗郎》、《三上轿》早已遐迩闻名。崔兰田的唱腔凄美苍凉,韵味悠长,尤其是鼻腔共鸣,别具一格,和其他流派的唱法,迥然不同。索海燕喜欢崔派戏,喜欢《桃花庵》起伏跌宕、悲中有喜的剧情,更喜欢窦氏这个令人同情、令人赞叹的人物。在巡回演出中,许多台口往往点出《桃花庵》这个戏码,窦氏一上场那一大段《九尽春回杏花开,鸿雁北去紫雁来》抒彩极其浓郁的慢二八,让索海燕唱得低回婉转,声情并茂,心肝欲碎,余音绕梁,经常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花枪缘》原名《对花枪》,是豫剧的传统戏,也是豫剧大家马金凤代表作“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中的一出重头戏。戏里的主角姜桂枝60多岁,以老旦应功。这出戏最为出彩之处是姜桂枝在“南营”出场那一段长达60多句的咏叹调。一阵打击乐过后,只见索海燕扮演的满头银丝的姜桂枝,在儿媳和孙儿的搀扶下,手拄龙头拐杖,神定气闲,款款走上。演唱中,她把自己的身世、她的欢乐、她的痛苦、她此行的目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叙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索海燕的演唱,唱出了姜桂枝的辛酸与无奈,尴尬与怨恨,其中还有调侃与自嘲,直唱得有滋有味,让观众心旷神怡。
阎立品最有名的代表作是《秦雪梅》,《秦雪梅》最出彩之处是“吊孝”一场,而“吊孝”则是哭的艺术最高超、最完美的展示。生活中,那种撕心裂肺的哭、肝肠寸断的哭,有时虽然让人同情,但那种声音往往很刺耳,令人不忍卒听。阎派《秦雪梅•吊孝》把哭声艺术化了,在长达半个小时的演唱中,有放声的大哭,有无声的抽泣,有幽怨,有谴责,可以说是各种哭声的集大成。秦雪梅哭得艺术,哭得很美,完全纳入如同行云流水般的音乐旋律之中,让观众在秦雪梅的哭声中获得审美的满足。多才多艺的索海燕,做到了这一点,她把哭泣之美,发挥到极致。
索海燕戏路广,会演“五大流派”的经典剧目,并非是滥学滥用,哗众取宠。索海燕说:“戏路广是被市场逼出来的。老百姓喜欢看啥戏,咱就得演啥戏,观众点的戏我不能不演,演就要演好,有压力才能有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逼上梁山’。”艺术实践告诉索海燕,一专多能固然很好,但不能样样通,都不精,她还是要以常派戏为主,广收博采,兼容并包,尽可能吸取各家之长,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向主攻目标攀登。
  长期的演出实践告诉索海燕,要开拓市场,赢得观众,艺术质量是关键,但服务态度也至关重要,时时刻刻,心里都要装着观众。她要求大家对待演出,必须做到:条件好坏一个样,室内室外一个样,晴天雨天一个样,城市农村一个样。要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去年冬天,海燕豫剧团在一个煤矿演出,舞台搭在广场上,四周都是煤山。搭台的时候,台板都是白的,卸台的时候,台板全是黑的,就像一块大砚台。
  刚刚开演,北风咆哮,把舞台后面挂幕布的绳子吹断了,眼看幕布就要飞上天,正在台上唱戏的男演员赶紧停下,用手死死拽住幕布,人被拖出十几米。演出结束后,海燕豫剧团每一名演职员,头发和眉毛都残留着风吹不走的煤渣,这似乎是在基层演出最好的纪念。在长达八年的演出中,索海燕体会到老百姓还是很喜欢看戏的,但有的大剧团要价太高,一场戏少说也得一两万,而且架子很大,老百姓请不起。外交事务团长冯顺英说:“我们要价相对较低,演起戏来不惜力,所以很受欢迎。”
一次,海燕豫剧团到一个贫困县演出,邻县一个村的几名村干部找到他们,想请海燕豫剧团去他们村演戏,他们问索海燕:“我们出钱困难,每家给你们兑个三五斤粮食行不行?”又说:“我们村里人,十几年都没有看过戏了!”
此情此景,让索海燕和冯顺英深为感动,立即表态说:“去,一定去。”当时由于天冷,演员们感冒的感冒,打针的打针,即使这样,当晚演出结束,剧团连夜开车赶了过去。
村民以巨大的热情欢迎海燕豫剧团的到来,演出那几天,观众人山人海,离这个村庄十几里以外的乡亲们也来了,把舞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村民们拿着山货、柿饼、南瓜、白菜往剧团住地送,堆成了一座小山。这种真诚、这种热情,是纯金钱交易中难以看到的。
  海燕豫剧团的出色表现,没有经过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但是他们的名声还是传到了省会。去年11月上旬,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戏曲广播栏目邀请他们到郑州中州影剧院演出三场。这是完全自费的赔钱买卖。索海燕、冯顺英考虑,应该到郑州演出,向省会人民汇报,赔钱演出也要干。
三场演出影响很大,取得了上佳效果:
来看戏的观众,十分踊跃,每场都是满员。演出中,掌声不断,好评如潮。
省文化厅长、文联主席和省直各个剧院团的同行们看了索海燕的戏,许多人伸出了大拇指。
省会的戏剧专家们连续看了三场,在座谈会上给予索海燕和海燕豫剧团以高度评价。戏剧理论家郭光宇特意题写“旦角奇才”的横幅,表示了他由衷的赞赏之情。
  河南电台直播了海燕豫剧团的专场演出,后又多次重播,使索海燕和她的剧团名扬中原大地。
  事后,索海燕深有感触地说:“这一趟来得值,真是不虚此行。
勇往直前不回头
八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八年中,2920个日日夜夜,行程数万里,演出2500多场,索海燕锻炼了意志,提高了艺术,认识了社会,了解了观众,使她更加坚定了前进的信心。有人问索海燕:“你这么劳累,这么辛苦,想过退路没有?”索海燕淡然一笑:“说实话,我确实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爱豫剧,爱我的观众,只想把戏演好。”
今年6月,索海燕作为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应邀赴上海参加了学会举办的理论研会,会上许多专家、学者精辟的发言,使她深获教益,深受启发。学会会长、著名表、导演艺术家胡芝风对她八年来的作为,充分肯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当年《杜鹃山》柯湘的扮演者杨春霞也对她温语有加;学会副会长、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二度梅得主刘玉玲,夸奖索海燕的胆识,称赞她为戏剧演出开辟了新路……这一切,都使索海燕增加了信心,开阔了思路,她设想:剧团在提高原有剧目的同时,要排新戏,要出精品;
剧团要继续开拓演出市场,根据观众的需要,以本团为基础,邀请名家,组织综艺演出。
在郑州建立排练基地,条件许可时,以团代校,招收学生,培养新人。
决定参加2008年4月在长沙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
索海燕和她的丈夫冯顺英,已为他们领导的剧团设计出了一幅幅令人振奋、切实可行的蓝图。
一年四季,有阴晴雨雪,在河南海燕豫剧团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全是洒满阳光的坦途,索海燕,如同大海上空搏击风雨的海燕,在风和日丽的天空中要展翅翱翔,在狂风大雨中仍然要展翅翱翔。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搏击风雨的强者。
(编辑:小默)


<